Search


公地悲劇 (Tragedy of the Commons)原由Garrett Hardi...

  • Share this:


公地悲劇 (Tragedy of the Commons)原由Garrett Hardin提出, 解釋的是個非常簡單的經濟現象: 當每個人都只顧著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將使得大家有限的共享資源枯竭, 終導致大家無利可圖的悲劇.

從賽局理論來看, 在這種競爭者持有不同需求的賽局中, 我們可以找到所謂的”均衡點” (Equilibrium) – 一個任何競爭者恣意改變策略都會導致悲劇的情況.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資源的競爭者卻鮮少考慮到公地悲劇的產生, 以及均衡點的存在.

有人將此經濟現實與理論的差異歸咎於人類的不理性.

咱們可以換個角度, 將公地悲劇套用在精神生活上. 人們因為貪求物質生活所帶來的安全感而放棄對一切精神生活(美德, 理想等)的追求, 終將使社會成為一個藐視精神生活, 以物質主導的大環境. 每個人皆以自己對社會影響力之小作為藉口, 將維持社會潔操, 美德, 理想等的責任推至他人, 最後導致精神環境徹底被摧毀.

而咱們是否應該將這種精神生活理想與現實的分歧歸咎於人類的不理性呢?

咱們不妨參考一下寓言.

甲君出外購物, 而店員少算了他兩千元, 甲君直接告訴並將應付的兩千元交給店員. 事後甲君告知乙君事情經過, 卻換得乙君之冷嘲熱諷.

乙: “世界上可有那麼蠢的人, 自己少付了錢還去提醒人家.”

甲: “這樣說就不對了, 兩人進行買賣交易所議之價, 一方疏忽短收, 而另一方發現卻因貪圖利益而不進行告知, 不有失誠信?”

乙: “此事固然不誠, 但得利的是自己, 另當別論.”

甲: “好, 那請教一下, 今天若你的小孩班導師的孩子也在班上. 班導師教導有疏使得班上同學尚習得指定教材以應付考試. 班導師後發現自己的疏失, 但因為希望自己孩子能從班中脫穎而出以便升學, 於是只對自己孩子進行額外教學, 而不對其他孩童加以補救. 請問你如何看待此事?”

乙: “班導師既有教導之責任在身, 不應有此私心.”

甲: “哦? 所以就算對全班進行補救會使自己的小孩失去競爭優勢, 班導師也應該對全班同學負責?”

乙: “正是.”

甲: “那是否人人都應該如此, 只要有義務在身, 便不應讓利慾薰心, 自己的利益才不會被犧牲.”

乙: “是的.”

甲: “那我就不懂, 既然咱們都有世間人人都應該履行義務共識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 為何你會認為自己圖利時便可以恣意忽視, 而唯有在自己利益受損時才會想起?”

假設以上寓言具有某種程度之代表性.

賽局中所謂不理性, 是當競爭者不知如何選擇利益最高之策略. 而以以上寓言為例, 許多人已深刻了解人在社會這廣大賽局中應有的行為, 在各個情況中也了解自己應尊崇之道德標準與應履行之義務.

因此, “不理性”之說似乎不適用.

人往往在圖得私利後, 進而將其行為有理化, 並套用至所有人身上. 隨後, 任何自己因為因為他人私心而損失的利益, 都被歸咎於”世界常理” – 彷彿自己從未參與過這場賽局; 但若咱進行反思, 咱冥冥之中都了解自己應有的美德與應履行之義務, 也了解當人背棄精神時所造成的社會風氣扭曲. 然而, 自己卻很奇妙地忘卻了自己所參與的醒思與抉擇.

這種程度的健忘, 恐怕只能以愚蠢喻之.

當咱們都將禮義廉恥視為他人的責任, 那咱們似乎也失去了鞭撻社會現狀的合理性.

http://whobirdyou.com/whobirdyou/viewdoc.asp?id=3064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創業小屁孩。現專注於教育科技、社會企業、科技創業與創業輔導。
View all posts